当下造价咨询行业低价竞争乱象丛生,实在令人费解。动辄几千万、上亿造价的工程项目,咨询预算收费却低至几千块,近乎“白送”。这种畸形的价格体系下,造价人即便想靠项目提成维持生计,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在提成制主导的薪酬模式下,低价接单本就意味着利润微薄,若项目业态简单、流程清晰,尚能勉强维系,权当是快速周转的“短平快”生意。可现实却是,低价标项目一个比一个复杂,条款里还暗藏各种奖惩陷阱。回款遥遥无期不说,稍有不慎还可能被倒扣罚款,这无疑是把造价咨询从业者逼入了“干得多、挣得少、风险高”的绝境。
造价咨询本质上是技术服务行业,本应凭借专业能力赢得市场尊重,如今却深陷低价泥潭,有苦难言。更吊诡的是,这种“赔本赚吆喝”的怪象并非小作坊独有,就连头部咨询企业也纷纷卷入其中。小单位低价接单尚可理解为“以价换量”,试图通过薄利多销打开市场,积累资源;可头部企业家大业大,本应走高端路线、靠品牌溢价取胜,却也跟风降价,实在令人费解。难道他们真的坚信自己是“行业天命之子”,熬过寒冬就能迎来春暖花开?还是说,人人都在赌自己能成为“幸存者”,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陷入“内卷”的恶性循环?
如今,头部造价咨询企业也扛不住压力,开始在薪资体系上“动刀”——补贴取消、福利缩水,从业者收入直线下滑。很多造价人自嘲“工资低到离谱”,说出来都没人信,活脱脱成了“免费劳动力”。这种“赔本赚口碑”的畸形生态,既让从业者寒心,也让行业前景蒙尘。
低价竞争的背后,是行业规则的扭曲和价值认知的错位。当专业服务沦为“白菜价”,当从业者尊严被践踏,这个行业还能剩下多少生命力?或许,是时候停下盲目扩张的脚步,重新思考:造价咨询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?是低价倾销,还是专业赋能?是短视逐利,还是长远布局?唯有回归价值本源,才能走出“内卷”困局,让行业重归健康轨道。

评论